1、“同学们看着清洁的教室,擦着额头上的汗水笑了……”(用于描写大扫除之后)
点评:小时候,每次大扫除后,我只有一个念头:嘿嘿,终于有玩的时间了……
2、问:“小朋友,谢谢你,你叫什么名字?”(用于扶老人过马路等好人好事之后)
答:“我叫红领巾。”
点评:此为黄金必杀句,已成俗套。
3、小明,小红,小刚,小李,小X……
点评:好像中国人也就这几个名字?
4、引用名人名言必然是:“某位哲人说‘失败乃成功之母’……”
点评:其实我到现在都不记得这位“哲人”是谁。
5、形容安静必然是“教室里静得连掉根针都能听见”。
点评:我记得某厂商的空调宣传自己产品的静音就是一根针在地上的声音,这位策划老兄估计小时候也没少用这种句子。
6、“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在一阵热闹的锣鼓声中,我们迎来了学校的第N届运动会”
点评:我记得我小时候的校园没桂花树,不过老师居然没说什么。
7、“时光如水,岁月如梭”
点评:再加一句“光阴似箭”,当时非常常用的词,还觉得特有文采。
8、“自己动手做的饭菜就是香……”
点评:我记得这是小学四年纪的作文,叫《我亲手XXX》,反正就是亲手干的一件事。
9、“在夕阳的余晖下,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XX,我会永远记得这快乐而有意义的一天!”
点评:春游作文的结尾,基本都是这句!
10、总结:在当时的作文里面,形象雷同而且模式化,如:爸爸是辛勤劳动的,妈妈是温和善良的,哥哥姐姐是勤奋学习聪明懂事的,弟弟是调皮的,妹妹是可爱的,爷爷奶奶是慈祥爱讲故事的,老师是工作负责容易病倒的……
2007-01-29
小时侯作文常用语
烟的作用
有关《三峡好人》的评论节选。 我们看到了异乡人三明主动通过“递烟”这种方式逐渐架构起和三峡本地人的关系,他和旅馆老板,和小马哥,和通过拆迁来讨生活的工友……在语言差距尚还存在的时候,(比如三明和旅馆老板对话时多次被对方回复“听不懂”),在彼此身份和性情尚不明了的时候,(三明和同旅馆的工友们打探彼此的家乡在哪),仅仅是一支低劣的香烟就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这显然是一种来自民间的质朴而有效的外交手段。这样的“外交大使”还远不止“烟”一个,“酒”也如此,它所架构的人际关系还比“烟”更进了一步。两个初次见面的人就可以互相递烟点火,但要坐到一起喝酒碰杯,必须要有着更深的交往,或交情。所以,韩三明可以递烟给别人,但去见自己的妻兄的时候,一定要提着两瓶家乡带来的白酒,毕恭毕敬地递到对方的面前。所以,一旦韩三明和小马哥以及工友们熟悉之后,就可以相互坐到饭店或者旅馆里,象老朋友一样一次次碰杯酣饮。此时,低档而辛辣的“李太白”烧酒,足以烧掉彼此之间最后的一点距离。
一个光棍的呐喊
汽车渴望公路,
花草渴望雨露,
太监迫切渴望著雄性激素。
灵魂渴望超度,
心灵渴望归宿,
而我则迫切渴望著有个媳妇。
众里寻她千百度,
踏平脚下路。
蓦然回首细环顾,
大婶大娘无数。
偶有美女光顾,
还是有夫之妇,
余下大多数,
基本不堪入目。
时间犹如脱兔,
匆匆不肯停步。
转眼就把我拖到了该当爹妈的岁数。
然而上天却挺可恶,
对我不管不顾。
把我培养的庸庸碌碌,
难以获得少女的爱慕。
我曾向月老求助,
求他将我单身的生涯结束。
而他给予我的眷顾,
竟是接踵而至的恶女和怨妇。
比起她们的飞扬跋扈,
以及对我精神上的无情屠戮,
我更愿意选择让步,
甘心走向黄泉之路。
无助,无助。
其实我并非一无是处。
我有很多的优点可以列举和陈述。
但我不知道是什么缘故,
我竟无法得到过别人的敬仰和拥护
我的爱心彰明较著,
最最热心于公益捐助。
为了祖国福利和体育事业的长足进步,、
我不知疲倦的奔波于体彩和福彩中心投注;
为了向世人体现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
以及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我们小康的程度,
我毅然决然的增加了喝酒的次数,
终于练出了代表富足的啤酒肚;
我还坚持为人民服务,用我最大的热情为别人提供帮助。
为了让我这片心意落到实处,
我硬是把不愿过去的大娘也搀过了马路……
而我得到的赞扬却远远少于挨骂的次数。
我不明白我的努力换来的为何只是别人的不屑一顾甚至是愤怒。
是因为我过人的天赋,
让他们相形见绌,
还是我高尚的品格和气度,
让他们产生了深深的嫉妒?
我的优秀并没有让我自负,
更没有因为自己的伟大而恃才傲物。
本以为这样才能有女孩对我暗生情素,
谁知我等到现在也还没有一点迹象和眉目。
其实要把女人比做猎物,
我则是一个迷茫的猎户。
因为我实在是不懂狩猎的技术。
该跟著群雄逐鹿,
还是该继续著守株待兔,
思考了很久也没有整理出一条清晰的思路。
也许这便也成了我的桎梏,
成了我无法得到爱情的又一大因素。
或许曾经的某次时机被我奢侈的贻误,
就造成了现在的万劫不复。
咱们这个国度,
人口资源丰富。
但为何娶不到老婆的男人还是不计其数?
是因为封建思想的束缚,
打乱了男女的比例和数目,
还是因为社会的退步,
又重新开始了一夫多妻的制度?
有时想想也他妈愤怒,
你说凭啥大款就可以包养了N个情妇?
难道只为著权利和财富,
就可以不受道德的约束,
并置我们光棍于不顾,
抢占著资源无数?
怪也怪女人们过于世故,
对金钱和地位的趋之若鹜。
只知道花园洋房和别墅,
早把真情的概念颠覆。
冲动时我真恨不得变成动物,
哪怕只是头卖力的牲畜。
听凭主人的吩咐,
不用感受做人的无助。
或者干脆来个移花接木,
彻底的做个变性手术。
跑到人群中滥竽充数,
也好让同胞们多一条可以选择的出路。
街上的婚介星罗棋布。
我也曾幻想著他们能帮我打开销路。
然而最终的结果是让我明白了什么叫认贼作父,
并被婚托儿们榨干了我几年的收入。
吃不著猪蹄儿能看看猪跑也算对我心灵创伤的平复。
所以能看到美女的繁华地段成了我最爱的去处。
每当看著她们迈著款款的猫步,
在我的视线里出出入入,
我总是能感受到久违了的心跳并顺便痛心一下她们的已为人妇。
现实的打击让我鸡肠小肚。
我最看不惯情侣们当众亲密过度。
只要看到有人稍越雷池半步,
我就会上前阻止并提醒他们病出口入。
结果自然不必赘述,
我经常会体验到肢体语言的丰富。
尽管如此我也并没有减少对此事的关注,
反而更觉得有必要加大宣传的攻势和力度。
没有爱的倾注,
我如涸辙之鲋。
这样的生活确实很难让我安之若素。
看著朋友们已为人父,
小生活过的美满和睦,
我又何尝不是深深的羡慕,
并渴望著感情上的脱贫致富?
都说男儿有泪不扑簌,
但那绝对是未到伤心处。
有谁知道泪水已经多少次模糊了我心灵的窗户?
况且咱都是沧海一粟,
凭啥我就不能在爱情的海岸登陆?
只能一口一口的吃著干醋,
被动的尽著晚婚晚育的义务!
人生本来就短促,我又怎能就这样默默的虚度?
为了尽快给自己找一个归宿,
我决心不择手段的全力以赴。
错误,错误。
这种想法最终成了我难逃的劫数。
没想到我一时的慌不择路,
竟上演了那样惨绝人寰的一幕。
那是我走投无路,
勾引了有夫之妇。
谁知道罪行败露,
被人家当场抓住。
只后悔不会武术,
没能够杀出血路。
无奈的任人摆布,
惨遭了打击报复。
他们恼羞成怒,
打得义无反顾。
片刀循环往复,
板砖频频招呼。
我浑身血流如注,
俩腿还不住抽搐。
走错那罪恶一步,
差点就死不瞑目。
恐怖,恐怖。、
真庆幸我还能把命保住。
那场我自导自演的前车之覆,
带给了我贼深贼深的感触。
往事历历在目,
我此刻一一追溯。
经历了苦痛挣扎后的觉悟,
终于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问世间情为何物,
我算是大彻大悟。
感情上的事儿看来还真不能过于盲目。
是你的挡不住,
不是你的留也留不住。
别人的老婆就是再好也不能轻易接触。
有道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我要是OVER了还上哪儿去找我的贤内助?
更何况人生短促,
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珍惜和呵护。
爱情的光环固然眩目,
也毕竟不是生命的全部。
岁月的痕痕无孔不入。
无有爱情的皮囊苍老的更加迅速。
看著我那用蒸汽熨斗都已无法熨平的面部,
真不知还有谁肯向我将她的终身托付。
等待著等待到行将就木,
持续著持续到人生落幕。
盼望吧盼望著解决光棍待遇的法规早日颁布,
但愿啊但愿我首先踏入的能够是婚姻的坟墓
2007-01-25
吴向宏:大政府时代隆隆而来
在我看来,中国正在迎来一个大政府时代。而且这是现代中国的第一个大政府时代。
有人可能认为我胡说,因为他们认为,毛泽东时代搞计划经济的政府早就是大政府。我却以为他们误解了那个年代,也误解了大政府的概念。大政府的特征,就是高度发达的官僚体系控制经济生活(也经常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并没有一个真正能统管全国的、有效的官僚政府体系。相反,由于毛泽东对官僚制度深恶痛绝,不停地用各种政治运动来冲击政府体系,使得文官机构濒临涣散。除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外,没有哪个经济五年计划是得到认真执行的。结论就是,中国当时属于一个高度人治、个人高度专权的时代,却并不是一个大政府时代。
在那之后,80年代和90年代初的各项改革措施常常意味着“放权”。国有企业固然控制着经济命脉,但它们并非改革的焦点。私有民营经济才是当时经济活动中最积极、最革命的部分,而他们很少受到国家的严厉监管。在纸面上,有许多政府法令,但它们极为混乱,常常自相矛盾,以至于政府部门既无决心、也无能力去严格执行。用今天有人的话说:那个时代所有民营经济,都多少是在“违法”,而且基本上并无被查处的风险。那是一个名义上的大政府、实质上的转型政府时代。在各种法令的空隙间,经济活动其实有相当的自由度,富于冒险精神的企业家们也就从不缺少想象的空间。
90年代末的中国特别有趣。在舆论领域,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似乎占有主导,“小政府、大社会”的理论风行一时,经济学家们的见解似乎可以上达天听。但在实际权力层次,在绝大多数人毫无觉察的情况下,政策走向却向另一个方向转变。回头看来,我本人也许是当时寥寥几个清醒的观察者之一。97-98年间,有一场要把政府公务员总数削减一半的轰轰烈烈改革。虽然这场改革最终流于形式,当时还是让许多“小政府”理论的信奉者很是激动了一番。然而,早在那场改革发动不久,我就撰文《政府机构改革:目标、风险和建议》指出:“本次机构改革的后果不是所谓‘小政府’,而是一个更加现代的、官僚化的行政体系,一个意志统一、分工明确、令行禁止的政府,简言之,一个具有更强大执行(行政)能力的政府。政府将在空前的程度上左右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我那篇文章发表8 年之后,2006年底,一大批所谓经济自由主义者们如梦初醒,才忽然发觉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大政府时代。秀才们可以继续在书斋里、在报刊上不断重申“法无明文禁止的人民权利,人民即可随意行使”,但这套来自西方社会的说教在中国根本行不通。中国的现状是:“法无明文禁止的政府权力,政府即可随意行使。”所以,即使法律当初并未禁止北京人养狗、广州人骑电摩、民营企业进入石油航空等领域,作为中国人你却千万不要自作多情,以为可以遂心从事。要知道在中国,政府有权随时下达新的法令,禁止养犬,禁止电摩,将民营企业排斥出任何行业,或者做任何跟它的权限沾得上边的事情――只要没有更高的法令或权威禁止它下达这些新法令。事实上,即使有纸面上的更高法令,比如2003年的《行政许可法》,也拦不住行政部门的权力扩张欲望。有关部门将 “审批制”换成了“核准制”,一个文字游戏就避开了《行政许可法》的监管,借机反而扩大了自身权力。
让自由主义的秀才们头疼的是:大政府时代不仅符合国家治理者的愿望,也符合多数中国民众的期待。对于中国社会中呈现的种种问题――尽管其中不少是权力滥用所导致的――民众所寄托的解药之方,往往无非是更大、更高的权力。更远一点,看看世界上的现实:像美国那样的小政府国家只是特例。多数国家,包括许许多多发展程度比中国高出一个甚至两三个档次的国家,比如拉美诸国,就曾普遍流行大政府,至今香火不绝。我曾经撰文说过:整体上,拉美国家的经济状况要比中国好,人民生活水准和自由程度要比中国高。大政府的治理方式,倘若能将中国带到拉美国家那样的发展程度,也算是功德一桩。
也就是说,大政府并不一定就糟糕。一个高度有效率的官僚行政体系,它的优点是有强大的动员和执行能力,缺点是决策质量不高,容易犯方向错误。理论上可以证明,政府集中决策的质量,必定低于全社会分散决策再以交易机制(如投票机制)遴选出最终决策的质量。但是,假若政府的决策和执行分支相分离,行政部门虽然拥有强大执行权力却放弃决策权,而由一个独立的、以交易机制(如投票)反映全社会自由决策意志的政府分支来专门从事决策活动,那么,大政府就有可能做好事。以上道理,通俗地说,就是:小政府加高度个人自由的社会,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理想;大政府如果能和民主投票的决策机制结合,不失为现实的选择。最坏的结果就是:有了大政府,却没有民主决策机制。政府权力野马不受制约横冲直撞的结果,总有一天,要把社会大厦撞垮掉。
from here
看看台湾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题目?
勞思光教授中國哲學史歷年試題
文章提交者:异教徒小姐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1.試述中國哲學史的研究方法。
2.試述中國古代原始觀念與原始信仰。
3.試述先秦時代中國思想中對命的討論意見。
4.試就"仁、義、禮"三概念,一論孔子立說之要旨。
5.孟子立"性善"之說,而荀子非之,然二人言"性"所指不同,試述之。
6.老子之"道"涵義如何?與早期儒家所用之"道"字,有何殊異?試作一說明。
7.莊子"齊物論"中,力貶認知活動之意義,其主要論旨如何?試述之。
8.莊子"齊物論",否定認知活動之意義,而提出之論證有幾?要旨如何?試述之。
9.荀子論"性"與"心"。其確定意義為何?又對於"心"與"性"之關係有何基本主張?試作一闡釋。
10.墨子立說,其主要理論線索何在?試作一概要說明,并舉出墨子書中有代表性之篇章為證。
11.試論"尚同"及"天志"篇,一論墨子之政治思想。
12.韓非學說,以致富強為目的,然其思想與儒、道、墨之說姐有某種關係;試分別析論之。
13.解釋下列用語:(一)無用之用(二)名無固宜(三)達、類、私(四)勢(五)"指"與"物"
14.試畧論漢代儒學與先秦儒學之殊異,及此種變化之歷史影響。
15.禮記中大學一篇之本旨何在,試據原文作一簡要說明。
16.中庸一篇成書時代如何?本文中"盡性"之說有何哲學意義?試論之。
17.董仲舒立"天人相應"之說,而東漢王充力加抨擊。兩人之說主旨如何?試述其要。
18.解釋下列詞語:
(一)聲、音、樂(二)樂統同,禮辨異(三)繼之者,善也(四)鴻烈(五)適善惡之馬
19.先秦儒、道、墨三家,入漢後,其演變情況如何?試述其大畧。
20.何謂"天人相應"?西漢倡此說者以何人為主要代表?其說主旨何在?
21.禮記中"大學"一篇,後世釋其義者論說紛繁,然本文之主旨何在,能述其要旨?
22.試就"法、術、勢"三觀念,述韓非思想之大要。
23.禮記中有"中庸"一篇,為儒家形上學之基本文件,其主旨何在?試作一說明。
24."樂記"中之藝術觀要旨如何?試述其要。
25.王弼及郭象之代表著作為何?其理論要旨何在?試簡述之。
26.試論"心性"與"才性"之異同。
27.南北朝時期,在北中國宣說般若教義者,以何人為重要代表?有何重要論著?其立說要點何在?
28.竺道生依大涅盤經立說,其特色何在?試作一說明。
29.天台智者立"一念三千"之說,試述其要,并說明此一理論之意義。
30.解釋下列詞語:(一)獨化(郭象注莊)(二)第九識(三)一攝一切,一切攝一(四)五時(天台制教)(五)見性成佛
31.北宋儒學初興時,可依據之主要經籍為何?對於早期理論有何影響?試述其要。
32.關於宋明理學之分派與分期,有三種理論;試畧述其要。
33.周濂溪"太極圖說"中之宇宙論架構,與張橫渠在"正蒙"中之理論有差異?試作一簡說。
34.周濂溪"太極圖說"主旨為何?對於此圖之來源,後世爭議頗多,試簡述己見,作一論斷。
35.周敦頤及張載各有一宇宙論架構,其主旨為何?就理論立場言,有何根本差異,試作一說明。
36.張橫渠之"西銘",大旨如何?二程何故推重此文?試作一說明。
37.張橫渠論"性",有何特殊觀點?試述之。
38.張載論性,提出二分觀點,其說主旨如何?試述之。
39.張橫渠對"性"與"知"皆作一劃分,其意義何在?試論之,并作一簡評。
40.試論程明道"定性書"之要旨。
41.根據"定性書"一述程明道對聖賢境界之理論。
42.程伊川在工夫論方面,立說與明道有何不同之處?試論之。
43.二程同時立說,然其取舍輕重互有歧異。試就二人學說之同異作一比較。
44.朱熹論"理"與"氣",如何區分"共同之理"與"殊別之理"?又如何描述理氣之關係?試述其要旨。
45.朱熹以"心","性","情"三觀念闡明成德工夫之基礎,其說大旨如何?試論之。
46.朱熹之形上學理論,以"理"與"氣"作為一對基本觀念。此兩者之涵義如何?又理氣之關係如何?試述其大要。
47.朱熹以"氣"之"靈"或"精爽"釋"心",此說與北宋何人理論最為近似?又心既屬於氣,則心與理之關係如何說明?試作一簡述。
48.朱熹之道德理論之基本觀念為何?又如何據此以解釋行為之善惡?試作一說明。
49.朱熹與湖湘學派之爭論,主要問題何在?此問題與二程思想有何關係?試述所知。
50.朱熹盛推周濂溪"太極圖說",而後世論者如毛大可等則皆謂此圖出於道教;究 竟其中真相如何?試畧作說明。
51.朱陸對"無極"及"太極"問題之爭論,其理論意義何在?試作一說明。
52.朱熹與張南軒辯"未發"處工夫問題,主旨何在?此一爭論與二程之說關係如何?試論之。
53.陳亮立說有何特色?其與朱熹之爭辯,要點何在?有何理論意義?試作一說明。
54.試比較朱熹與陸九淵之"心"觀念,並由此說明二人所持哲學立場之殊異。
55.陸九淵之學,後世論者或以為近於佛教。此說是否精確?試作一評論。
56.王陽明與朱熹對"格物"及"致知"之解釋,立論迥殊,試述其大要。
57.王陽明立"致良知"之說,在宋明儒學發展過程中,代表何種階段?陽明對"致知"與"格物"兩觀念有何特殊解釋?透露何種理論立場?試論之。
58.陽明"四句教"中"無善無惡心之體"一句最為難解,所引起之爭論甚多。試對此句作一嚴格剖示,以闡明其確切意義。
59.陽明弟子述陽明治學過程,謂"學三變,教亦三變",所指何在?試據"教三變"之說畧論陽明思想之發展線索。
60.陽明工夫論中,致知,\意,格物及正心通為一體,而身後諸弟子立說則各有偏重,其中王龍溪與聶雙江衝突最烈。能簡述此二家之工夫論宗旨,並評其得失否?
61.陽明弟子中,聶雙江獨倡歸寂之說,以為"格物無工夫"。其說之要旨如何?得失如何?試論之。
冼岩论中共“公开禁书”
冼岩:中共以“公开禁书”回应自由派“文艺复兴”
中共禁书不但不奇怪,而且早已屡见不鲜。但不久前国家新闻出版总
署副署长邬书林在一次宣传和出版工作会议上宣布,禁止八部文学作
品的出版发行,却属罕见。以前的禁令都是内部下达、内部掌握,这
次却公开发布,其对中共国际形象的影响不可同日而语,因此被一些
人视为自唾其面的“愚蠢”。
中共当然并不愚蠢,反之,如此做可能大有深意。公开发布禁令,禁
止的效果比之内部禁令并无多少差别,但负面性却差别甚大。中共之
所以舍易就难,应该是看中了“公开发布”的另一项功用,那就是可
以发出明确无误的公开信号。
中共就是要发出这种明确无误的公开信号,应对不久前由自由派代表
人物之一刘军宁倡导的“文艺复兴”。一介书生的一声呼吁,竟使得
官方专门出台了对策,刘军宁足可引以为自豪。
官方之所以如此在意自由派提出的“文艺复兴”,是因为此举戳正了
它的某处软肋:官方已失去对知识界思想观念的影响力。自由派的算
盘很精到:自己的优势是主导了知识界的观念,弱点是缺少政治行动
能力,出路是让思想变成物质,影响政治,推动变革;具体做法是让
思想以文艺形式出现,掌握群众。马克思早就有言:思想一旦掌握群
众,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这就是自由派首倡“文艺复兴”的动因。
中共本身也是从此处起家、进而获得政权的,它不可能不明白“思想
掌握群众”的威力,这也是它一直不肯放弃控制传播的原因。现在自
由派玩了一个迂回,不再直接诉诸制度的变革,而是致力于观念对民
众的熏染与引导,希望通过改变人心来改变政治力量的对比。这种纯
观念的传播,当它局限于学术范围即影响限于知识界内部时,是被允
许的,这既是改革带来的自由增进成果之一,也是市场化改革得以顺
利推进的一个原因。现在,自由派试图将这种观念传导通过文艺这一
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扩展开来,于是当局就面临新的考验:是继续允
许,还是禁止?
从这两件事发生的时间差看,当局反应迅速,毫不犹豫就选择了严禁,
因为它要禁绝被“取而代之”的可能性。公开禁书,就是公开宣示当
局的选择。此次被禁的8本书,其内容都是知识分子对中国现代及当
代历史大事的反思,是文艺而非学术;既饱含观念,表现形式又易为
大众接受,于是成了当局反击自由派“文艺复兴”的祭品。
这是两种力量、两种利益的隔空交手,这一过程已有、而且还将有多
个回合,并且会不断变幻形式。这一回双方都出手精妙,直指对方要
害。交手两方都与社会的公共利益有着一定关联,交手结果不但将决
定双方的未来命运,更将影响社会进程的走向和路径。近而言之,政
府的严控不仅会导致公共言论的全面收缩,也必然损害思想的交流与
创造。当然,对这些东西当局从来就不怎么在乎,但是社会需要。
以下为网友回复:
澳洲虎:“胡总”是何等样人难道还看不出来吗?。花了多少个亿的人民币,纠集了一帮“文人”,搞什么劳什子共产主义工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封杂志,关记者,禁言论,去西柏,回延安,搞红色回忆,甚至大演革命样板戏,凡此种种,那件不是出自于这位大“工程师”的大手笔?想借助毛的阴魂来“继续无产阶级革命”,这就是胡的一个“红楼梦”。
无耻文人孔庆东
看文人骂人。
无耻文人孔庆东 便是今日阮大钺
by 吴带生风
话说专制政权下,必然会出一些无耻的帮闲文人,由是这政权得以苟延残喘。这政权越是腐朽,这类帮闲的文人越是无耻,南明小朝廷的阮大钺便是。当今腐朽独裁的中共治下,帮闲文人辈出,孔庆东便是其中一位佼佼者。不过依我看,孔庆东在帮闲的道行上,要超过其师祖,所谓青出于蓝胜于蓝也。
近日中国国家出版总署的鸟副署长邬书林者,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在二十一世纪的朗朗乾坤下,仿效秦始皇对章诒和等八本著作痛下杀手,下令禁书!此种践踏国家宪法的违宪行为,引来海内外士人的一片哗然,谴责声纷至沓来。原来,邬书林辈的违宪,应该招来国家司法机关的追究,以维护宪法的尊严。可就在人们引颈等候国家司法介入的时候,孔庆东却跳将出来,无耻的为邬书林的违宪辩护。且看孔庆东是如何说辞的:
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孔庆东日前在演讲中公开批驳章詒和,指章家在上世纪 50年代国人捱饿的情形下,却享受共產党的特殊待遇,章詒和在书中自称「吃腐乳要吃 20多种」,「家里毛巾要每天换一条」,「 单是每天一换,洗的很白」,孔庆东指「她那个阶级是我们政权的敌人」,「共產党对他们是极其宽大的,但他们仍梦想变天,说当年反右反错了 ( ,孔庆东说:「你( 指右派)既然认為是堂堂正正的英雄,為什麼要求共產党平反?」「改革开放后都平反昭雪了,但大右派还百倍疯狂地向人民索取,比当年兇恶 10倍」,「我们平民百姓的血泪谁去写?矿井砸死 60多人,谁给每人写一部《往事并不如烟》?他们一人死了赔多少钱? 生命都是有价钱的。上层人的生命价格和下层人的生命价格不一样吗?革命本来就要改变这东西」,「我们必须肩顶住这个闸门,阳光才会射进来」。
小吴我也算是见多识广,可还没见过孔庆东这样的败类,这样的凶恶,这样的疯狂,这样的颠倒是非混淆黑白,俺也算是长了见识了!
按理说,章伯钧、罗隆基等人在毛泽东武力夺取国家政权的时候,也算对共产党有功,可是毛泽东经翻脸不认,大兴文字狱,把这些民主人士打入地狱,制造了旷古奇冤。"反右运动"祸及五十几万知识分子,大伤民族元气,这早有历史定论。章诒和先生以六旬高龄孤寡老妪,回忆这些往事,寄托自己对亲人的缅怀,也警醒后人,此于国于民都是好事。可是共产党就是不让人民知道过去,不让人民知道这个党所犯下的罪行,于是就剥夺章先生的写作,禁止出版她的著作。于是孔庆东边秉承主子旨意,张口就对章先生吠将起来。就连章伯钧作为一个交通部长的生活细节,也成了孔庆东的攻击材料,可谓是利令智昏,一派胡言乱语了。
孔庆东还扯到了矿难。矿难的频发,正可折射政府监管的缺失,社会的黑暗,这种完全是政府的罪孽却也算到了章先生的账上,可谓混蛋之尤!孔庆东你对矿难做了一些什么有益的事吗?你谴责了政府的失责了吗?你有什么资格责难章先生?!
可是小吴我也为孔庆东这样的草包文人感到羞愧,因为他的演说,逻辑混乱。且看,明明是出版总署违宪禁书,他不去评论禁得对不对,却扯到了章先生不写矿难,责问"谁给(矿工)每人写一部《往事并不如烟》?(!)章先生写什么要你孔庆东规定吗?这样的草包还是著名学者,我真担心他能培养出什么学生来,也为北大这样的高等学府感到羞愧!
孔庆东的劣行还不止于此。去年七月,在凤凰卫视的节目中,孔庆东竟然说什么"被帝国主义蹂躏过的学校(指香港高校)能有什么国际化的高校",还说"北大太自由了,自由得需要老师语重心长的告诫学生"。一副奴才嘴脸!
孔庆东自称是孔子的直系后代。不过,这个有辱先祖的不肖子孙,丝毫不知羞耻,孔夫子地下有知,也要扼腕叹息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孔庆东这样的文人,决不会给中国留下什么有价值的学术成绩,如果有朝一日人们说起这个人,那一定是他的无耻跟劣行给人们留下了记忆。行笔至此,小吴我不禁喟然长叹,中国怎么竟出这类无耻的文人呢!
2007 年1月 22日
源于此处
2007-01-22
由四川大竹强奸案看中国社会之怪现象
几乎每年都有类似四川大竹强奸案之类的案件出现,随便掰手指一数,就能说出好多。比如湖北高莺莺案件、清华女生砣中毒案件、年轻女教师“特殊性行为”案件、大学教授女儿在公交车上被打死……
按理来说,国家大了,出现点这样那样离奇的事情,也是不可避免的,可难以让人接受和理解的是,在发生案件后,我们的政府和警方的一些更加离奇的做法,让人不由把强奸、腐败、治安、不作为、政治体制、民主等等一系列问题联系在一起。进而成为社会的焦点。
发信站: 两全其美网 (Mon Jan 22 10:58:58 2007), 本站(lqqm.net)
怪现象之一:政府和主流媒体的集体失语。首先当然是政府的失语。偌大的事情,政府部门居然没有人站出来发表一个申明和说明。中国自古以来说的都是人命关天,但是,在类似这样的事情上,政府部门却始终是哑巴,难道站出来给人民一个交代,真的就那么难吗?作为党的耳目喉舌的媒体,当然这个时候也是哑巴了。即便是有个别媒体能够支离破碎的报一点点消息,也会迅速地接到宣传部门的指示而马上闭嘴。最简单的例子是前几天山西大同的爆炸,小道消息漫天飞,山西的媒体当天居然连屁都没有放一个,其它媒体报了一下,现在也没有下文了,可笑啊。
怪现象之二:省长直接到现场指挥。到底是中国官员太多,还是没事情做。一发生事情,当地的县长肯定是不管用的,必须是派出个省里的副省长到现场才镇得住。其实这还是反映我们国家这种过分依靠行政手段进行管理的弊端。一旦发生事情,政府的行政能力就遭遇到严重的考验,必须靠大官压小官的方法才能把事情摆平。——当然,。
怪现象之三:依靠批示办事。我们的媒体多年来经常出现的语言是这样的:“某某(高官)高度重视,专门做出了批示,某某省委专门组成了工作组……”我经常在想,如果没有批示呢,我们还有很多事情,不是每个事情都能有首长的批示的,在很多基层官员的运作下,好多事情是可以瞒天过海。
我不得不感谢网络,尽管网络受到了中宣部为首的意识形态部门的严格控制,但是,很幸运的是,以中宣部等部门的官僚作风,是没有能力与网络的超强自由度所抗衡的,网络推进了中国言论自由,推进了中国民主与法制的进程,使更多的草根得到了公正的待遇。
我也感到悲哀,网络毕竟是有限的,作为一个社会人,我应该依靠政府,而不是网络。
from here
2007-01-21
星球大战的新玩家(纽约时报)
中国利用弹道导弹摧毁一颗属于自己的绕轨道飞行卫星,并且很明显获得了成功。这一事件发出了一个信号,那就是其日益上升的军事力量,已经开始对美国在太空的霸权发起挑战,而那是一个有很多人认为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不断上升的领域。
上周所进行的这次反卫星武器试验,北京在周五既不证实也不否认,并不理会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和外交质询。一位东亚问题专家觉得,这是中国自十多年前向台湾近海发射试验导弹以来,最具刺激性的军事行动。与台湾那次不同,这次事件的影响直接作用于美国,这个空间领域唯一的超级强权身上。 作者:约瑟夫·卡恩 翻译:葛甲
发表于 2007 .1. 20
通过冗长的白皮书、不知疲倦的外交斡旋和慷慨的援助政策,中国官员近年来尽力把自己的国家塑造成一种崭新的全球性大国形象,让世人觉得他们对别的国家只有善意,而不是像美国那样。
但有些分析家认为,这次试验说明了现实更为复杂。中国潮水般汹涌而来的国家财富,合理合法的安全需求,以及一个不透明的军事官僚体系,也许都被用来掩饰政府对于“和平崛起”的承诺。
“这是中国的另一面,也就是他们通常掩饰在深处的“硬实力”一面。”台湾的中国军事专家林仲频如是说,“他们谈论更多的是和平与外交,但在毁灭性高科技能力领域的发展脚步上,却一点也没有放慢。”
日本、韩国以及澳大利亚是那一地区敦促中国对此次试验作出解释的几个国家。这次试验如果是真的,那中国就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有能力击落太空物体的第三大国。
中国的外交部和国防部拒绝对此次试验的报道加以评论,而这些报道,其来源都是美国情报系统的数据和资料。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只是阐述了中国反对在太空领域使用武器。他对路透社记者说:“中国将不会参加任何形式的外太空军备竞赛。”
中国对于此次试验的沉默,更加显示了其现代化军事力量发展之迅速,尤其是第二炮兵部队。这支部队负责弹道导弹项目,不与外界发生任何联系,隐密性强,直接向军队最高统帅,执政共产党的总书记胡锦涛报告。
拥有能打击或摧毁卫星的武器,被认为是中国非官方不对称战争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的军事战略专家曾著书提到过,军事力量应运用相关的既经济且具有高度破坏性的技术,来对可能的武装冲突中装备精良和训练有素的美军造成阻碍,例如在台湾海峡。
五角大楼在军事通讯、情报系统和导弹导航中广泛运用卫星,有些中国专家就此展开辩论,那就是,摧毁或毁坏美国的空间卫星是否能让美军变得步履蹒跚。
然而,就在中国对于此类武器的研究和发展还不为人所知的时候,摧毁一颗卫星的试验就已明白放在世人面前,让许多分析家大吃一惊。
“如果这得到完全确认,那可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很有可能因此而重塑中美之间的关系。”艾伦·贝姆,澳大利亚国防部的一位前官员这样说道。“这次试验要做起来是很复杂的,而积极地去做这次试验,意味着我们将看见一种程度不同的威胁。
十五年来,即便除去通货膨胀因素,中国的军费开支也一直在以几乎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中国已经开始配置高端的潜水艇、飞机以及反舰导弹,而五角大楼认为这些武器具有进攻性用途。
然而除了少数几次明显的特例之外,北京避免了引发尖锐的刺激,以免使美国和日本更多关注本国某些官员把中国视为潜在威胁的看法。
中国领导人强调,他们要关注的是来自国内的挑战,愿意把他们的能源与资源集中于经济发展之上。他们说要奉行一种高度依赖外国投资,开放贸易和维持友好对外关系的政策。
中国否认了打算开发空间武器的意图,尖锐地批评美国研制空基导弹防御系统。这营造出一种氛围,使得亚洲国家能够联合起来和平地发展空间技术。
上个月中国出版并大力宣传了一本白皮书,其中阐述了中国的军事战略,强调了太空必须保持非军事化的观点。这本白皮书上写道:“中国将沿着和平发展的道路走下去决不退缩,并一贯坚持外太空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诸如此类的表述,与人为宣传没有差别。但乔纳森·博拉克,一位纽伯特海军学院的中国问题专家却说:当中国需要完善其战略能力,如远程导弹与核武器时,中国的军事力量确实是在小心翼翼地行事,以避免引起美国的恐慌。
他说:“他们已经提到了反卫星武器的事情。但我们总是认为,这种威胁是模糊的,也许中国是需要这么说才说的。那么当一个真正的试验出现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往下盘算呢?”
有些分析家认为,这其中一个可能的动机也许是触动布什政府,达成一个禁止外太空武器发展的条约。俄罗斯和中国已经提出了这样一个条约,但布什总统却拒绝了这些呼吁,同时还制定了一项政策,寻求保留“在太空行动的自由”。
中国官员对此曾警告过,如果华盛顿不改变路线,一场太空军备竞赛将会发生。
去年六月在维也纳举行了一次关于利用太空的联合国会议,中国外交部官员唐国强,把这称为一项“令某些国家”不安的政策。
他说:“外太空是人类的共同财产,外太空军事化注定要引发军备竞赛,由此导致的后果是使外太空变为军事对峙的新舞台。”这些话是来自官方纪录的抄本。
海军军事学院的博拉克先生说:即便如此,如果中国希望这种新武器的出现能够得到华盛顿正面反应的话,那他们很有可能打错算盘了。
“很显然,华盛顿的很多人会发现,这正好证实了中国威胁论的观点。”博拉克先生说。“这能够很有效地平息对此观点的不同看法,迫使美国采取新的步骤对抗中国。”
其他一些分析家也认为,这次试验也许更多地是为了检验经过多年发展的科技力量,而与那种冷战式的谈判策略没什么关系。
这些分析家说:中国保持了一个最小限度的核武库,这完全可以对敌人造成足够伤害,抵御任何先发制人的打击。但在北京的一些人曾辩解过:美国导弹拦截技术的日益先进,加上与卫星导航和监视技术的紧密结合,威胁到了中国有限核武库的生存能力。
这也许促使了二炮部队向外显示,他们有办法保护固定的导弹发射地点,还可以通过展示自己有摧毁美国卫星的方法,以确保中国的报复能力。
在每年十一月举行的珠海武器展上,广东的信息时报和其他几家国有媒体,曾采访了一位没有表露身份的军官,他宣称中国“已经完全具备了进行二次打击的能力”。分析家也认为,中国能够保护自己的军事报复力量,因为他们已经能够摧毁外太空的卫星。
美国官员已经注意到了这些进展。本月,陆军少将甘恩·麦克尔·迈普斯在国会作证指出,中国和俄罗斯正在联合研制利用激光和导弹摧毁美国卫星的系统。去年夏天,国家测绘局官员唐纳·克尔告诉记者,中国曾使用一种陆基的激光“照射或聚焦”一颗美国的卫星,这也许是为利用激光武器摧毁美国卫星而迈出的第一步。
澳大利亚军事专家贝恩先生说:“中国在所有的军事领域中,都表现得越来越自信,现在还远没有到了要承认美国是空间唯一霸主的时候。
A New Player at Star Wars
By JOSEPH KAHN
Published: January 20, 2007
BEIJING, Jan. 19 — China’s apparent success in destroying one of its own orbiting satellites with a ballistic missile signals that its rising military intends to contest American supremacy in space, a realm many here consider increasingly crucial to national security.
The test of an antisatellite weapon last week, which Beijing declined to confirm or deny Friday despite widespread news coverage and diplomatic inquiries, was perceived by East Asia experts as China’s most provocative military action since it testfired missiles off the coast of Taiwan more than a decade ago.
Unlike in the Taiwan exercise, the message this time was directed mainly at the United States, the sole superpower in space.
With lengthy white papers, energetic diplomacy and generous aid policies, Chinese officials have taken pains in recent years to present their country as a new kind of global power that, unlike the United States, has only good will toward other nations.
But some analysts say the test shows that the reality is more complex. China has surging national wealth, legitimate security concerns and an opaque military bureaucracy that may belie the government’s promise of a “peaceful rise.”
“This is the other face of China, the hard power side that they usually keep well hidden,” said Chong-Pin Lin, an expert on China’s military in Taiwan. “They talk more about peace and diplomacy, but the push to develop lethal, high-tech capabilities has not slowed down at all.”
Japan, South Korea and Australia are among the countries in the region that pressed China to explain the test, which if real would make it the third power, after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to shoot down an object in space.
China’s Foreign and Defense Ministries declined to comment on reports of the test, which were based on United States intelligence data. Liu Jianchao, the Foreign Ministry spokesman, would say only that China opposed using weapons in space. “China will not participate in any kind of arms race in outer space,” he told Reuters.
China’s silence on the test underscores how much its rapidly modernizing military — perhaps especially the Second Artillery forces, in charge of its ballistic missile program — remains isolated and secretive, answering only to President Hu Jintao, who heads the military as well as the ruling Communist Party.
Having a weapon that can disable or destroy satellites is considered a component of China’s unofficial doctrine of asymmetrical warfare. China’s army strategists have written that the military intends to use relatively inexpensive but highly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to impede the better-equipped and better-trained American forces in the event of an armed conflict — over Taiwan, for example.
The Pentagon makes extensive use of satellites for military communications, intelligence and missile guidance, and some Chinese experts have argued that damaging its space-based satellite infrastructure could hobble American forces.
Yet while China’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such weapons has been well known, the apparent decision to test-fire an antisatellite weapon came as a surprise to many analysts.
“If this is fully corroborated, it is a very significant event that is likely to recast relation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said Allan Behm, a former official in Australia’s Defense Ministry. “This was a very sophisticated thing to do, and the willingness to do it means that we’re seeing a different level of threat.”
China’s military expenditures have been growing at nearly a double-digit pace, even after adjusting for inflation, for 15 years. China has begun to deploy sophisticated submarines, aircraft and antiship missiles that the Pentagon says could have offensive uses.
Yet with a few notable exceptions, Beijing has avoided sharp provocations that could prompt the United States or Japan to focus more on what some officials in each country regard as a potential threat.
Chinese leaders emphasize that they are preoccupied with domestic challenges and intend to focus their energy and resources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 policy they say depends heavily on cross-border investment, open trade and friendly foreign relations.
The country has denied that it intends to develop space weapons and sharply criticized the United States for experimenting with a space-based missile defense system. It forged a coalition of Asian countries to jointly develop peaceful space-based technologies.
Last month it published and heavily promoted a white paper on military strategy that emphasized its view that space must remain weapon-free. “China is unflinching in taking the road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and always maintains that outer space is the common wealth of mankind,” the paper said.
Some of such talk amounts to little more than propaganda. But Jonathan Pollack, a China specialist at the Naval War College in Newport, R.I., says the Chinese military does in fact act cautiously when it comes to improving its strategic capabilities, like long-range missiles and nuclear weapons, to avoid causing alarm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y have talked about antisatellite weapons,” he said. “But we have always thought that the threat was ambiguous and that China probably wanted it that way. So what was the calculation to go ahead with an actual test?”
Some analysts suggested that one possible motivation was to prod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to negotiate a treaty to ban space weapons. Russia and China have advocated such a treaty, but President Bush rejected those calls when he authorized a policy that seeks to preserve “freedom of action” in space.
Chinese officials have warned that an arms race could ensue if Washington did not change course.
At a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in Vienna last June on uses of space, a Chinese Foreign Ministry official, Tang Guoqiang, called the policies of “certain nations” disconcerting.
“Outer space is the common heritage of mankind, and weaponization of outer space is bound to trigger off an arms race, thus rendering outer space a new arena for military confrontation,” he said, according to an official transcript of his remarks.
Even so, Mr. Pollack, of the Naval War College, said that if China hoped that demonstrating a new weapon of this kind would prompt a positive response in Washington, they most likely miscalculated.
“Very frankly, many people in Washington will find that this validates the view of a China threat,” Mr. Pollack said. “It could well end up backfiring and forcing the U.S. to take new steps to counter China.”
Other analysts said the test might have more to do with proving a technology under development for many years than a cold-war-style negotiating tactic.
China maintains a minimal nuclear arsenal that could inflict enough damage on an enemy to guard against any pre-emptive strike, these analysts said. But the increasing sophistication of American missile interceptors, which are linked to satellite surveillance, threatens the viability of China’s limited nuclear arsenal, some in Beijing have argued.
That may have prompted the Second Artillery to show that it had the means to protect fixed missile sites and ensure China’s retaliatory capacity by showing that it could take out American satellites.
At the annual military fair in Zhuhai, held in November, the Guangdong-based newspaper Information Times and several other state-run media outlets carried a short interview with an unidentified military official boasting that China had “already completely ensured that it has second-strike capability.” The analyst said China could protect its retaliatory forces because it could destroy satellites in space.
American officials have also noted the development. This month, Lt. Gen. Michael Mapes of the Army testified before Congress that China and Russia were working on systems to hit American satellites with lasers or missiles. And over the summer, the director of the National Reconnaissance Office, Donald M. Kerr, told reporters that the Chinese had used a ground-based laser to “paint,” or illuminate, an American satellite, a possible first step to using lasers to destroy satellites.
“China is becoming more assertive in just about every military field,” said Mr. Behm, the Australian expert. “It is not going to concede that the U.S. can be the hegemon in space fore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