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25

看看台湾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题目?

勞思光教授中國哲學史歷年試題
文章提交者:异教徒小姐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1.試述中國哲學史的研究方法。

2.試述中國古代原始觀念與原始信仰。

3.試述先秦時代中國思想中對命的討論意見。

4.試就"仁、義、禮"三概念,一論孔子立說之要旨。

5.孟子立"性善"之說,而荀子非之,然二人言"性"所指不同,試述之。

6.老子之"道"涵義如何?與早期儒家所用之"道"字,有何殊異?試作一說明。

7.莊子"齊物論"中,力貶認知活動之意義,其主要論旨如何?試述之。

8.莊子"齊物論",否定認知活動之意義,而提出之論證有幾?要旨如何?試述之。

9.荀子論"性"與"心"。其確定意義為何?又對於"心"與"性"之關係有何基本主張?試作一闡釋。

10.墨子立說,其主要理論線索何在?試作一概要說明,并舉出墨子書中有代表性之篇章為證。

11.試論"尚同"及"天志"篇,一論墨子之政治思想。

12.韓非學說,以致富強為目的,然其思想與儒、道、墨之說姐有某種關係;試分別析論之。

13.解釋下列用語:(一)無用之用(二)名無固宜(三)達、類、私(四)勢(五)"指"與"物"

14.試畧論漢代儒學與先秦儒學之殊異,及此種變化之歷史影響。

15.禮記中大學一篇之本旨何在,試據原文作一簡要說明。

16.中庸一篇成書時代如何?本文中"盡性"之說有何哲學意義?試論之。

17.董仲舒立"天人相應"之說,而東漢王充力加抨擊。兩人之說主旨如何?試述其要。

18.解釋下列詞語:

(一)聲、音、樂(二)樂統同,禮辨異(三)繼之者,善也(四)鴻烈(五)適善惡之馬

19.先秦儒、道、墨三家,入漢後,其演變情況如何?試述其大畧。

20.何謂"天人相應"?西漢倡此說者以何人為主要代表?其說主旨何在?

21.禮記中"大學"一篇,後世釋其義者論說紛繁,然本文之主旨何在,能述其要旨?

22.試就"法、術、勢"三觀念,述韓非思想之大要。

23.禮記中有"中庸"一篇,為儒家形上學之基本文件,其主旨何在?試作一說明。

24."樂記"中之藝術觀要旨如何?試述其要。

25.王弼及郭象之代表著作為何?其理論要旨何在?試簡述之。

26.試論"心性"與"才性"之異同。

27.南北朝時期,在北中國宣說般若教義者,以何人為重要代表?有何重要論著?其立說要點何在?

28.竺道生依大涅盤經立說,其特色何在?試作一說明。

29.天台智者立"一念三千"之說,試述其要,并說明此一理論之意義。

30.解釋下列詞語:(一)獨化(郭象注莊)(二)第九識(三)一攝一切,一切攝一(四)五時(天台制教)(五)見性成佛

31.北宋儒學初興時,可依據之主要經籍為何?對於早期理論有何影響?試述其要。

32.關於宋明理學之分派與分期,有三種理論;試畧述其要。

33.周濂溪"太極圖說"中之宇宙論架構,與張橫渠在"正蒙"中之理論有差異?試作一簡說。

34.周濂溪"太極圖說"主旨為何?對於此圖之來源,後世爭議頗多,試簡述己見,作一論斷。

35.周敦頤及張載各有一宇宙論架構,其主旨為何?就理論立場言,有何根本差異,試作一說明。

36.張橫渠之"西銘",大旨如何?二程何故推重此文?試作一說明。

37.張橫渠論"性",有何特殊觀點?試述之。

38.張載論性,提出二分觀點,其說主旨如何?試述之。

39.張橫渠對"性"與"知"皆作一劃分,其意義何在?試論之,并作一簡評。

40.試論程明道"定性書"之要旨。

41.根據"定性書"一述程明道對聖賢境界之理論。

42.程伊川在工夫論方面,立說與明道有何不同之處?試論之。

43.二程同時立說,然其取舍輕重互有歧異。試就二人學說之同異作一比較。

44.朱熹論"理"與"氣",如何區分"共同之理"與"殊別之理"?又如何描述理氣之關係?試述其要旨。

45.朱熹以"心","性","情"三觀念闡明成德工夫之基礎,其說大旨如何?試論之。

46.朱熹之形上學理論,以"理"與"氣"作為一對基本觀念。此兩者之涵義如何?又理氣之關係如何?試述其大要。

47.朱熹以"氣"之"靈"或"精爽"釋"心",此說與北宋何人理論最為近似?又心既屬於氣,則心與理之關係如何說明?試作一簡述。

48.朱熹之道德理論之基本觀念為何?又如何據此以解釋行為之善惡?試作一說明。

49.朱熹與湖湘學派之爭論,主要問題何在?此問題與二程思想有何關係?試述所知。

50.朱熹盛推周濂溪"太極圖說",而後世論者如毛大可等則皆謂此圖出於道教;究 竟其中真相如何?試畧作說明。

51.朱陸對"無極"及"太極"問題之爭論,其理論意義何在?試作一說明。

52.朱熹與張南軒辯"未發"處工夫問題,主旨何在?此一爭論與二程之說關係如何?試論之。

53.陳亮立說有何特色?其與朱熹之爭辯,要點何在?有何理論意義?試作一說明。

54.試比較朱熹與陸九淵之"心"觀念,並由此說明二人所持哲學立場之殊異。

55.陸九淵之學,後世論者或以為近於佛教。此說是否精確?試作一評論。

56.王陽明與朱熹對"格物"及"致知"之解釋,立論迥殊,試述其大要。

57.王陽明立"致良知"之說,在宋明儒學發展過程中,代表何種階段?陽明對"致知"與"格物"兩觀念有何特殊解釋?透露何種理論立場?試論之。

58.陽明"四句教"中"無善無惡心之體"一句最為難解,所引起之爭論甚多。試對此句作一嚴格剖示,以闡明其確切意義。

59.陽明弟子述陽明治學過程,謂"學三變,教亦三變",所指何在?試據"教三變"之說畧論陽明思想之發展線索。

60.陽明工夫論中,致知,\意,格物及正心通為一體,而身後諸弟子立說則各有偏重,其中王龍溪與聶雙江衝突最烈。能簡述此二家之工夫論宗旨,並評其得失否?

61.陽明弟子中,聶雙江獨倡歸寂之說,以為"格物無工夫"。其說之要旨如何?得失如何?試論之。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