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31

药企亏损不能仅赖“政策性降价”

  我国人均药费支出连年增长,药企却没有赚得盆满钵满。据国家发改委2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医药行业累计亏损企业1368家,行业亏损面为22.62%,累计亏损额为44.63亿元,同比增长27.37%。(3月21日《北京商报》)
  药企亏损的主要原因,被认为与药品政策性降价有关。药品价格走低,造成一些药品利润有限。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恐怕未必。   正如我们亲身感受到的那样,每次药品政策性降价,结果几乎都是,降价药迅速消失或改头换面成“新药”。药企为之付出的成本,最多也就是库存——说这是药企亏损的主因,未免欠缺说服力。
  此前,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在向国务院上交的《关于改革“以药养医”机制的建议》里,认为药企亏损还和“以药养医”体制有关:药品要进医院,药企要向医院和医生支付“公关费”和“回扣”。
  这当然会带来药企成本的非正常增长,不过“以药养医”还只是停留在药企与医院、医生之间的腐败,更重要的,其实是药监的腐败。
  这从媒体报道里可见一斑。“行贿受贿是公开的秘密,企业办任何一个批号必须拿钱,最低10万块,高的60万、80万甚至200万,而仿制外国的药品做出的‘新药’,没数百万批不下来”,“沈阳至少5家企业,GMP(良好作业规范认证)改造完毕,三四千万扔进去了,却一天都没有生产。全国有很多这样的厂子。”(2007年3月1日《南方周末》:一个行业和其监管者的8年“恩怨”)“据对第一批通过GMP认证的140家企业的调查,平均每个企业花在GMP 认证上的费用是3125万元。全国66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光花在GMP认证的费用就超过2000亿。”(2007年3月9日《中国新闻周刊》:一个部门损害一个行业)
  药监腐败在地方更是不胜枚举:近3年来,失陷于腐败案的中国地方药监局官员,人们记忆所及,便有浙江省药监局原局长周航、青海省药监局注册处原副处长杨建伟、广州市药监局原局长杨卫东、辽宁省药监局原局长张树森、吉林省药监局原副局长于庆香,以及周航的继任、浙江省药监局原局长郑尚金。
  数字是能说明问题的。动辄几千万的非正常成本增长,药企亏损跟监管领域触目惊心的腐败不无关系。药企要创新,就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现在,一是全行业的系列认证消耗了大量的资金,二是仿制药和改名换剂型的“新药”,药企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找路子,和掌控批文的官员“合作”。这中间的消耗,会增加药企多少负担。因此,掩盖巨额的监管腐败给药企造成的成本不谈,把药品政策性降价看作药企亏损的主因,是瞄错了靶子。要提高药企的利润,治理医药各链条间的腐败,其实更关键。

王攀(河南郑州 媒体评论员)

来源:长江商报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