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10

介绍三种老鼠

褐家鼠、小家鼠、田鼠

褐家鼠——夜行的恶徒

  在中国某些民间传说里,老鼠被尊称为子神;格林童话里,神奇的吹笛手用他的笛声把无数的老鼠引向死亡;十四世纪的黑死病,夺去了从亚洲、中东直到欧洲至少7500万人的生命,老鼠被认为是罪魁祸首。总体来说,褐家鼠不是人类的朋友。

  习性

  褐家鼠,别名大家鼠,属啮齿目鼠科,是家栖鼠中较大的一种,因被误认为是从挪威传到英国,而被命名为挪威老鼠,后普遍认为起源于中国北方草原地区。在我国,几乎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有该鼠的存在,是广大农村和城镇最主要害鼠。成年褐家鼠体长12厘米以上,寿命在2年左右。尾明显短于体长,环状鳞片清晰可见。耳短而厚,多数体背毛色呈棕褐色或灰褐色。
  褐家鼠食性广而杂,以各种谷物、肉类等为食,也吃蜗牛、昆虫等小动物。
褐家鼠属昼夜活动型,以夜间活动为主。在不同季节,褐家鼠一天内的活动高峰相近,即傍晚与黎明前。十二生肖里老鼠排在首位的一种解释就是源于其活动时间是在一天的最初——子时,在中国某些民间传说里老鼠又被尊称为子神。
  褐家鼠栖息场所广泛,家、野两栖,80%以上栖息在室内,营穴或打洞。随气候、季节、作物生长情况等变化,在室内与农田之间进行往返迁移。褐家鼠能携带超过三十种对人类有害的疾病,一直以来,大鼠被认为是导致14世纪黑死病大流行的罪魁祸首,那场瘟疫夺去了从亚洲、中东直到欧洲至少七千五百万人的生命。但是今年来也有学者提出异议,认为鼠疫不可能导致那么可怕的结果。

  人与鼠

  因为可憎的外表、有力的体格、惊人的繁殖里、狡猾而贪婪的习性,又被与恐惧的瘟疫联系在一起,人们对老鼠既厌恶又充满了敬畏,在西方,老鼠(rat)被用来指粗俗的小人,在中国,“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还被用来划分社会等级。
  褐家鼠成功适应了人居环境,伴人而居。由于人类的活动,解决了对它们来说很难跨越的地理隔离,为它们的扩散创造了条件。例如,由于西北干旱区的隔离,新疆原本没有褐家鼠。但是20世纪,自从兰新铁路通车以后,褐家鼠从中国内陆向干旱区扩散。1979年8月在吐鲁番发现了褐家鼠,4年后在乌鲁木齐火车西站发现了褐家鼠。
  如今,地球上只有很少的几个地区没有发现褐家鼠的踪迹,包括北极圈、南极大陆和一些岛屿等。在无鼠区里,加拿大的阿尔伯达省极具代表性,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褐家鼠直到上世纪50年代才侵入,当地政府发动一切手段灭鼠,为了杜绝后患,政府甚至立法严禁非法饲养老鼠,违者将处以5000加币罚款或者60天监禁!事实证明这些措施行之有效。
  人们为了对付老鼠想了很多办法,格林童话里的吹笛手就是对捕鼠人这种古老职业的夸张想像,神奇的吹笛手用他的笛声就能把无数的老鼠引向死亡。

  新知

  在今年三月份发表的一份论文中,乔治亚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宣称证明了大鼠具有元认知能力,元认知简单的讲就是对认知的认知,之前认为只有人类和灵长目动物才具备这样的认知能力。也许,我们要对这些家伙的潜力重新认识了。

小家鼠——“可爱”的盗贼

  鲁迅先生在散文《狗·猫·鼠》、《阿长和山海经》里提到了他喜爱的隐鼠,即小老鼠,是他幼年读书时的玩伴,因为隐鼠死了,迁怒于猫,后来得知是阿长踩死了,又想报复阿长……严肃的鲁迅先生回忆起这只小家鼠,毫不掩饰孩时的任性。

  习性

  小家鼠,别名鼷鼠、小老鼠,属啮齿目鼠科,可能起源于印度北部,分布遍及全国各地,是家栖鼠中发生量仅次于褐家鼠的一种优势鼠种。小家鼠为鼠科中的小型鼠,体长60~90毫米,尾与体长相当或略短于体长。头较小,耳圆形,明显地露出毛被外。上门齿后缘有一极显著的月形缺刻,为其主要特征。
  小家鼠栖息环境非常广泛,是群居的社会性动物,最喜食各种粮食和油料种子。因为在野外缺乏竞争力,小家鼠形成了伴人而居的习性。小家鼠昼夜活动,但以夜间活动为主,尤其在晨昏活动最频繁。我国民间对“老鼠嫁女”的传说,就是对喜欢群体行动的小家鼠的生动描绘。

  人与鼠

  小巧的身材和“居家”的习性,让人们对小家鼠产生了很多好感,以它们为原型塑造了很多正面卡通形象,比如大名鼎鼎的米老鼠(Mickey Mouse),动画片《猫和老鼠》里的小老鼠Jerry,还有甚至成为人类家庭一员的会说话的《精灵鼠小弟》斯图亚特。
  可以说,人类对待小鼠和大鼠的态度大相径庭。巧合的是,在自然界中,大鼠和小鼠也是一对冤家。科学家们发现,大鼠会凶残地杀死面前的小鼠,不过实验表明,如果是两种鼠类一起从小饲养,小鼠被杀的几率很低。
  现实里,和褐家鼠一样,小家鼠也是贪婪的掠食者和多种病原体的携带者,一旦有机会,也会对农作物和生态造成严重破坏。因为小家鼠有与人类类似的生理结构,由小家鼠选育而成的实验小鼠是医学和生物学上最重要的模式动物之一,也是应用最广的哺乳类模式动物。无数的小白鼠为了人类的幸福献出了生命,因此人们也把勇于挑战不畏风险的行为称作“小白鼠精神”。

田鼠——人与自然

  洞庭湖区东方田鼠是由于洪水逼迫而迁移,是湖区东方田鼠种群对环境灾变的特定适应行为,对其种群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让人感到恐慌的是20亿这个数字,但究其原因,仍然是人类自己,打破了自然界的平衡。

  习性

  东方田鼠是体型较大的田鼠,俗称水耗子。成年鼠体长12-15厘米,头部圆胖,口腔内有颊囊,两腮显得膨大;耳壳短圆,几乎隐于毛被中;尾不及体长一半。足掌上生毛,为酱棕色。最典型的特征是仓鼠(hamster)特有的鼓鼓的颊囊,hamster源自德语“储藏”一词。田鼠会利用颊囊存放运输食物,并有挖洞储藏食物的习惯。
  东方田鼠在我国大部分省份都有分布,主要栖息于稻田、湿草甸、沙边林地,喜低洼多水、草茂盛、土松软的环境。杂食性,主要吃植物的种子、根、叶及茎的一部分。偶食昆虫及其他小鼠。群鼠可破坏幼林、水利堤防、作物幼苗和成熟庄稼,可造成重要鼠害。近年来,除湖南洞庭湖区外,该鼠已基本灭迹。

  洞庭湖鼠患

  洞庭湖区东方田鼠是由于洪水逼迫而迁移,湖滩重现时就回迁,这种迁移在时间上具有不定性,完全取决于汛期的早迟,早至3月,迟至6月,洪水不来就不会主动外迁。这一迁移活动乃是湖区东方田鼠种群对环境灾变的特定适应行为,对其种群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这次洞庭湖区的鼠灾就是这种迁徙的表现形式。为什么本来正常的迁徙行为会引起人们这么大的惊慌?关键是鼠群的总数量估计有20亿只之多。究其原因,仍然是人类打破了自然界的平衡。
  从东方田鼠在洞庭湖区暴发的历史分析, 该鼠暴发首先与湖区围湖筑堤密切相关,因为人们围湖造田,扩大了田鼠的栖息地,延长了其种群增长期,导致种群膨胀。
  近年来洞庭湖区开始退耕还湖,扩大湖区面积,生态环境有所好转。但上游水利工程的蓄水导致洞庭湖滩露出面积不断增大,持续露出时间增加,同样增加了东方田鼠繁衍机会。另一方面由于近年人们大量捕杀飞禽、蛇类,导致田鼠天敌减少。汛期来到的时候,因为失衡而数量暴增的田鼠蜂拥迁往农田,最终形成灾害。

  新知

  小家鼠是第一种完成基因组测序的哺乳动物,因为与人基因组的高度同源性,越来越多的转基因研究在以小鼠为对象开展。今年三月《科学》杂志刊发一篇报道,美国一个研究小组成功地在小鼠视网膜上表达人的感光色素蛋白,让小鼠具备了新的辨色能力。因为自然界中,灵长目之外大部分哺乳动物都是色盲,小鼠也不例外,实验的意义不言而喻。

原载:长江商报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