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27

正义有时就在突破一个“某”字

2008年12月17日揭晓的《新周刊》年度新锐榜上,简光洲这个对公众来说还有些陌生的名字,力压群雄成为该榜“年度新锐人物”,这是这份以新锐和时尚为标准的排行榜,第一次将这一殊荣颁给职业记者。

简光洲,并不是“三聚氰胺”奶粉的始发现者,他所在的媒体也不是最早捅这件事情的。但他们却是第一个点出了“三鹿”这个号称价值150亿人民币的品牌名称。而此前,许多媒体的报道,都是以“某”品牌,隔着靴子挠了几把。可以说简光洲的成功,就在于打破了一个“某”字。

而打破这个“某”字,远不是说一句话那么简单,如果真是那么简单的话,我们就无法解释,大量充斥于媒体的“某”字是如何成为风尚的?制假造假的某品牌;打了客人的某商家;不作为的某官员;贪官的某情妇。在一些媒体上,某字的用法,已到了滑稽的地步。曾有一家报纸,因为避讳太多,在同一篇文章的一段话里,曾出现过“某某和另一个某某”这样的经典句式。

新闻几个“W”中最重要的“W”——Who可以因这样那样的原因被隐去,客观真实变成部分真实甚至反真实,真相经修剪之后,以模糊的面孔呈现在读者面前,语焉不详的报道,让读者看不到真实的情况,而陷入越看越迷糊的混沌状态中。

简光洲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个人的,这是他和他背后相信“新闻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的力量。他们用行为向媒体从业人员们证明了,成就一番新闻功业并非挟泰山过北海那么难的事,它有时其实很简单———简单到在心理上突破一个“某”字而已。(曾颖 成都 编辑)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