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畏缩不前、无所作为,甚至开倒车。尤其表现在近年来全国规模的本科教育评估等方面,用千篇一律、事无巨细的评估条款约束高等教育的手脚,对所有的高校采用相同的琐碎的、低劣模式进行评价,简直就是扼杀本来就缺乏生机的中国高等教育。
更为奇怪的是,二OO五年四月二十一日教育部公布了2004年接受评估的54所高校的评估结论:其中30所高校“优秀”、19所高校“良好”、5所高校 “合格”。整个一个倒置的的金字塔,优秀的比良好的多,良好的比合格的多,不合格没有,中国高等教育果真好到这种“无可挑剔”的程度了吗?发信人: fttt (00), 信区: square
发信站: 一见如故 (Fri Nov 10 20:37:37 2006), 本站(yjrg.net)
作者:doyon 提交日期:2006-5-12 8:37:37
其实,用不着列举太多的理由,大家都很明白,教育部评估标准出台在后,评估的时段在前(教育评估时间跨度是最近三年),要想让已成的事实符合“后生”的评估标准,只有造假一条路。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得断言,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在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的高校,无一例外都是造假高手,成绩良好的高校,也大多逃不过这种判断。
有些学校口口声声要“以评促建”,并要求所属院系必须确保本科评估万无一失,促使下属部门造假无所不用其极。而造假的结果是较高的评估成绩和更有保障的发展资源(资金、荣誉、生源等)。在这区区小利的感召下,在中国社会的良心地带,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高校轮番上演了一场场有组织、有计划的、轰轰烈烈、名正言顺的造假运动。
曲阜某大学,据说他们有一届毕业生培养计划上的一门课没有开,为了补充上这些学生的这门课程的试卷,就安排下一届的学生造试卷,并且必须造出学校要求的分数,当然事先校方提供了标准答案。这种闹剧实在不在少数。某经贸大学,由于以前没有规定优秀毕业论文至少达到5000字,结果现在要求带毕业设计的老师,替学生把论文补足5000 字。以前从来不给本科生上课的某些教授,通过“重建”文字档案,就被“造成”了每学年都给本科生上课的“标准”高校教师。
这就是教育部的本科教学评估活动产生的效应,中国大学是在传承知识、塑造后人吗,这不是在糟蹋中国的未来吗?
没有什么也不能没有骨气,中国教育界缺少的恰恰就是骨气。做人没有骨气,做事不用大脑,整个一个大脑注水。没有骨气、没有健康的人格,哪来的健康的学术和健康的文化。中国没有一流大学理所应当,如果万里有一,出了一个世界一流大学,那可就真奇了怪了。
面对本科教学评估中出现的种种怪现象,在小利面前,中国教育界表现出义无反顾地大脑集体注水、集体失语。呜呼,中国高等教育;呜呼,中国文化;呜呼,中国人。本科教学评估可以休矣。
高校本科评估,中国高等教育的一场闹剧!
我是一名高校教师。跟许多高校的教师们一样,正在为学校的“生存发展”奉献着一种奇怪的力量。因为国家教育部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组将于明年莅临我校。而我们已经从几个月前就开始了各种造假行动。
我们可以理解教育部关于教学评估的初衷,那一定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望,而且我们知道,他们在每一次总结中也会让这种愿望变成一种“美好的”结果:那就是 “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规范、改革、创新、进步(等等诸如此类的“美好”修饰词)起到了促进作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等等。而且我们还知道,教育部的领导们也都在被这种“伟大的成果”欢欣鼓舞着,并且将此作为自己的一项政绩,可以“载入史册”。
事实怎样呢?
离评估还有一年多的时间,我们的教师们已经开始夜以继日地工作了,而且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造假,原本没有的规章制度造出来,这一点似乎能体现出“以评促建”的宗旨,但是如果把原本没有的工作成绩造出来,把从未改革过的教学改革成果造出来,把从未搞过的学生座谈记录造出来,把没听过课的听课记录造出来,把没有过的教案、讲稿造出来……一切的一切,都要造出来,不是只造一份,而是要造三年的,每个学期都有一份(有的是几份)。如果仅仅是教师们夜以继日地造假也就罢了,学生们“为了学校的利益”也都轰轰烈烈地参与其中,评估要求有三年的试卷、作业存档,那就发动现在的学生答几年前的试卷,写上别人的姓名,老师在煞有介事地批改打分,几年前的试卷因此诞生。作业也是如此。
为了能在评估中取得比较好的成绩,学校各级各部门都非常重视,校长亲自挂帅,三天两头开会,在“一把手问责”制的重压之下,各学院、部系也都立即行动起来,纷纷到已经通过评估的学校学习造假经验,把握专家脉搏,于是,各种 “经验”都在本校传播:某高校仅造假试卷一项就耗资20多万元;某高校连接待专家的司机都进行了培训,让他们说起学校的好处便头头是道;某高校学生每人一个手册,必须倒背如流,在专家组驻校期间,任何人只能按这一小册回答问题;某高校在课程安排上完全打乱原有的程序,让最好的老师在专家驻校期间讲课……
一切为评估让路,评估是重中之重,谁在评估中出了一点问题,谁就是学校的罪人。
像一场大跃进,又像一场大浩劫,教师们苦不堪言,但还要“为了学校的利益”加班加点,唯有那些经历过文/革,平日无所事事的行/政人员目光如炬,似乎找到了温暖的感觉,“创造性”地想出各种对付专家组的招数,让教师们进行准备。实际的教学质量如何,已经无人问津,剩下的只有各种表格、各种总结、各种汇报材料……有的,要改成需要的样子,没有的,就要制造出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就在这场造假运动中消耗着。
然而,静下来想一想,我们在感到无奈的同时,更大的还是悲哀。尽管教育部说严禁在评估过程中造假,严禁为了迎评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然而,就如今的评估方法,可能不造假吗?可能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吗?而且,就已经评估过的高校来看,谁的造假水平高,谁就能得到优秀,谁能重视到“一切工作都让路”的程度,谁才能取得好成绩。
那些“专家们”看不出造假的痕迹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个问题的回答或许出人意料,但是却非常真实:他们看的就是你造假的水平。因为提前通知学校要在一年后进行评估,并让你拿出三年间的所有东西来,就是给你时间来造假的。
那么,评估还有什么意义?就现在的方式,不仅无意义,而且贻害无穷。破坏了正常教学秩序不说,把学生们都纳入造假行列,这是怎样的罪孽?我们还如何教育学生诚实守信?
或许这样一次铭心刻骨的经历会消解掉我们所有的“育人”成果。
如果再往更深处探讨,我们不得不说,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哀。如果所有的高校每5年(加上准备阶段只有4年)都要经历这样一次浩劫,几乎所有的在校本科生都会有一次经历,我们不是在集体教学生造假、应付吗?
尤令人悲哀的是,全国高校都在进行着这样的“浩劫”,从2004年迄今已经通过评估的高校已有几百所,却没有一位有影响的专家学者站出来,说出事情的真相,提出异议,这说明了什么?只能说明我们的知识分子已经丧失了正直的良心,已经没有了说真话
2006-11-13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